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体育APP下载非遗传承生力军扩容
2025-10-13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
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然而,非遗项目普遍面临传承碎片化、展示场景有限、年轻人参与度低等难题。同时,专业化、高素质的非遗保护人才的需求缺口正在不断扩大。近年来,围绕地方优势非遗项目,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记者在安徽调研时发现,不少高校用“对口高考”招收大批中职学生,让中职生闯入了本科高校非遗“赛道”,成了非遗传承的一支生力军。
国庆期间,安徽喜迎文化盛事——“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活动拉开大幕。至明年春节,全国各剧种代表人物将来到合肥,惠民展演经典剧目将达到百场以上,同时组织安徽地方戏曲在合肥惠民展演百场以上。
作为一名宿州学院表演专业(泗州戏方向)的本科毕业生,90后张文如今已是合肥理工学校的一名教学管理人员,但他始终将传授泗州戏视作自己的“本职工作”。家门口的这场戏曲盛会,让他格外激动:“我们有戏曲班,希望同学们能趁这个假期,进入剧场,好好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见识一下名家的风采。”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张文并非出自梨园世家,也不是科班出身,他在上中职时与戏曲结缘,后来走上专业道路,考上了本科高校。其实,他的经历并非个案,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传承的日益重视,不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戏曲、传统工艺美术等专业(方向),随着“对口高考”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大批中职毕业生。
对此,记者深度调研发现,有很多专业,目前中职学校基本已经“贯通”高职院校,而“对口高考”的实施,使得中职学校开始接通本科院校非遗“赛道”,越来越多的职校毕业生在非遗传承中扮演起“生力军”角色。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21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专业,至今已有25所普通高校设立了该专业。
安徽艺术学院非遗保护专业是2022年秋季正式招生的四年制本科专业,也是安徽目前唯一的以“非遗保护”为名的本科专业。
“按照目前国家的专业框架,非遗保护专业设在‘艺术学理论’下面,之前招来的学生侧重理论,很少掌握非遗技能,这一问题亟待破解。”该校设计学院非遗教研室教师吴又进博士介绍,2023年起,该专业增加了“对口高考”招生计划,从当年招生的23人扩大到目前的28人。“旨在吸纳一部分具备美术基础的中职生源,从源头上解决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美术造型能力’等问题。”
此后,芜湖京师职业学校主修线稿绘画和泥塑雕刻的中职生,相继考取安徽艺术学院非遗保护专业,2025年有7人考取,其中周瑜位列全省总分第一。
同样,对于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来说,“对口高考”招生有效解决了非遗传承的生源问题。该校目前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凤阳花鼓)传承基地、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教育传习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但是,高校开展非遗传承,不能没有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人才支撑。“铁打的营盘,需要流水的兵。”
据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副院长高静介绍,目前音乐学普高招生仅限于师范专业,而校内的凤阳花鼓艺术团每届需要大量的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充实进来。“非遗传承需要活态展示,有时一台大型演出,动辄上百名演员,尤其需要会舞蹈的。”
“所以我们‘对口高考’招生的规模从每年40人扩大到50人,现在招来的中职学生具备一定的戏曲和舞蹈基础,都是花鼓艺术演出的‘主力’。”高静还记得,2019年交流演出时,因为缺人,便召集首届“对口高考”招来的学生提前到校,加入花鼓艺术团。
采访中,记者发现,近年来,高校非遗专业“对口高考”招生普遍呈现扩招态势。
高静坦言,专业扩招的底气源自学生的就业率表现。“我们并不是只为了培养非遗传承人,除了专业歌舞团,毕业生还可以进入学校、少年宫、演艺公司、旅游景点,在不同的岗位,都能从事凤阳花鼓艺术的传播与传承。”
相比高静的乐观,吴又进的确对非遗保护专业有过“冷思考”:“专业创办初期,确实存在一些现实的顾虑:听起来较为‘冷门’的新专业,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可能不高,能否吸引到足够多的优质生源;二是这个专业的就业市场是否明确、行业前景是否清晰。”
“设立这个专业的初心,是基于国家文化战略和安徽作为非遗资源大省的现实需求,随着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从国家到地方都对非遗保护工作日益重视,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正在不断扩大。”吴又进坚信,兼具情怀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未来将在文化管理、研究、创意产业等多个领域找到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此,宿州学院音乐学院院长钦媛认为,“对口高考”招生的扩招,也体现出当下非遗专业在高校受重视程度。“当年生怕招不到人,专业差点被砍掉,现在我们慢慢做出成绩了,校内校外都认可。十多年的坚守,终于等到了花开。”作为非遗学科的带头人,她经历过相关专业的“落寞期”,而现在的感受是,校领导越来越重视,大力支持学科建设。
“总之,首先要有地,才能去耕种。”在她看来,学生就是“地”,是非遗传承的土壤,非遗专业的招生至关重要。“比如,让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如果没有专业的学生让他们教,这样的合作深入不了,人才也培养不了。”
张文当年中考分数其实也够普高,但是出于“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考虑,他选择了合肥理工学校就读,起先学的是美术专业。
“后来听说有学长学戏曲考上了‘对口’本科,学校鼓励我们尝试不同的专业。”张文由此找到了另外一条赛道,从美术转到了戏曲。不过,半路出家的他深深体会到专业训练的酸甜苦辣。“我们当时已经十六七岁了,骨骼都快成形了,练起劈叉、下腰这些基本功,都非常艰难。”他清晰地记得,“考前3个月,每天从早到晚戴着耳机学唱,耳塞的电线头都磨出来了,嗓子、鼻腔里都是血丝。”
“那时大家都有一种‘执念’,横竖一条心,就想上本科。”张文如愿考入宿州学院音乐学院表演专业(泗州戏方向),自大二下学期起,每逢寒暑假,都会返回母校合肥理工学校带课,指导学弟学妹备考。毕业之际,母校抛出橄榄枝,原本打算去专业剧团深造的他,毅然决定返回母校任教,期望把更多的学弟学妹也带入大学。
让他倍感欣慰的是,就在今年,该校有10名学生考取了宿州学院表演专业(泗州戏方向),占到了录取人数的一半。此外,有学生考取了安庆师范大学的表演专业(黄梅戏方向)。现在,在这所以理工见长的中职学校里,戏曲社团深受学生欢迎,学习戏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今年一届就有两个班的学生。
记者采访时发现,由于高校相关非遗专业面向中职学校“对口招生”实施时间不长,从录取结果看,出现了生源集中在部分学校的现象。
同样在安徽省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去年有7人、今年有8人通过“对口高考”,被宿州学院表演专业(泗州戏方向)录取。而这一成绩,不仅归因于灵璧县所属的宿州市是泗州戏的发源地,还要归功于泗州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慧敏的“驻校”指导。
“宁舍两亩地,不舍人手艺。对于民间艺人来说,都不太想外传自己肚子里的东西。”自幼成长于梨园世家的杨慧敏对此深有感触。从当地泗州戏剧团退休后,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她被聘为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自此对于非遗传承的观念被彻底刷新。
现在杨慧敏不仅是泗州戏社团、磬石琴社团的指导教师,每周都有几次课,还担任着一个班的班主任,算得上是一位“全职”教师。她带出的学生,往往既会演唱泗州戏,又会演奏磬石琴,双技在身,因而更具竞争优势。就在不久前召开的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她受邀带着自己的学生前往合肥,在迎宾现场进行非遗展演,获得现场观众的高度评价。
正因为社团活动的开展,很多有“艺术细胞”的苗子脱颖而出,被杨慧敏“慧眼识中”,最终走上了专业道路,考上大学。2022届毕业生周彤起初学的是教育专业,正是在社团课上被杨慧敏挖掘出艺术特长。如今,她已经在宿州学院泗州戏专业就读。
“我们共有学生社团39个,全校各社团参与学生总数超5000人。其中,非遗社团8个,全部聘请非遗大师前来授课。”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尹成新介绍,灵璧是千年古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学校为此成立了非遗传承学院,这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此外,也是为了满足当地家长的普遍愿望,想办法把孩子送入本科院校。
在他看来,社团起到“二次分配”的作用,让学生入校后,重新发现自己的特长,匹配新的专业,最终实现升学梦。
毋庸置疑,不少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职教生,通过“对口高考”进入高校非遗专业,的确是为了破解学历之困,但是4年的系统学习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深深爱上了这门艺术。正因为热爱,周彤向杨慧敏表态过:“老师,您在职高等着我,将来我去学校教身段,您教唱功。”
正因为热爱,张文将泗州戏视作“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专业作品在省级大赛上获得大奖,指导的学生也拿到了市级戏曲比赛的名次。
“早些年四处求人家,让我们上个节目吧,给学生展示一下。现在受邀的演出,越来越多。”高静清晰地记得,2024年年底,湖南卫视工作人员打来电话,邀请学校凤阳花鼓艺术团参加春晚录制时,她以为对方是骗子。直到看到对方的邀请函,这才相信。
“从排练到演出不到20天,虽然时间紧,但是我们都铆足了劲,一定要跳出凤阳花鼓的风采。”滁州学院2022级音乐学专业学生郑玉回忆。
2025年1月23日,湖南卫视春晚直播。在开场舞《春禧》表演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同台亮相。其中,凤阳花鼓跟随欢快明朗的节奏,刚柔相济、活泼俏皮,展现出独特韵味。演出后,各地演员争相学习凤阳花鼓技艺,后台瞬间变身非遗流动课堂。
此外,该校花鼓艺术团还参加过国庆70周年“美好安徽”彩车表演,在央视大型纪录片《非遗里的中国》中精彩亮相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堪当大任”的学生演员,大多是“对口高考”招进来的中职学校毕业生。
同样,让钦媛“起初有点不敢相信的”是,一群昔日的中职毕业生参演的原创现代泗州戏《当代楷模——孟二冬》登上了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的舞台,带来一场感人至深的艺术与精神盛宴。
“剧本创作半年,师生同台演出,排练仅仅50多天。”钦媛认为,演出能够成功,也要归功于泗州戏专业学生的努力付出。
从全国高校来看,像该校表演专业(泗州戏方向)这样,以独立“专业”形式扎根非遗传承的并不多见,而且还是“对口高考”招录中职学生。
钦媛觉得,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来自县城和乡镇,更加吃苦耐劳,接触非遗项目比较早,基本功比较扎实,而且接触社会早,参加集体活动、外出演出时,敢打硬仗,听从指挥。
“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我们更加注重实践育人,尤其是通过一台又一台大戏连轴转,不断打磨,让学生的专业能力走向成熟。”她说。
职校生的专业表现,无疑体现了非遗专业的教学质量。吴又进的研究方向是传统工艺的科学化,在他看来,非遗保护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更加强调与真实项目和地方需求的紧密结合”。
据他介绍,该校“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等课程中,植入学校对口帮扶地区——六安市金寨县流波镇的竹文化课题,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乡村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将课堂学习直接服务于乡村振兴。
“这些年,专业教师带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根据调研结果,学生进行竹艺产品设计创新,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竹艺相结合,开发出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竹艺产品。”他说。
如果说,非遗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结合,是非遗人才培养改革的1.0版本,那么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则是非遗人才培养提质升级的2.0版本。而在此过程中,则是“对口高考”招生贯通了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的上下游合作通道。
根植于徽州文化土壤的安徽省行知学校曾率先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和古建筑修缮专业。据该校非遗室副主任姚红凤介绍,早在2021年,学校就与安徽艺术学院进行了战略合作,在教学科研、实习实训、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2022年,两校再度确立了“对口高考”合作机制,初衷是为了破解非遗传承人学历瓶颈,搭建“中职-高校”培养的贯通路径。
同样,芜湖京师职业学校也与安徽艺术学院进行了类似合作。“既可为学生提供对口的升学机会,亦可将传统技艺系统化、专业化,让学生在学院环境中接受规范训练,毕业后既能从事技艺传承,也能胜任博物馆、文创企业等工作。”芜湖京师职业学校非遗泥塑专业教师张启凤说。
“职业教育的痛点主要是非遗内涵挖掘不足,很多学校以学生升学为主要培养目标,着重技能训练,学生缺乏对非遗精神的文化认同。”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张启凤认为,本科院校的非遗专业拥有完善的理论课程与实践平台,可以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完善对技能的认知。学技艺的同时,理解“手艺背后的文化脉络”,培养与技能相匹配的文化素养。
“地方高校作为区域‘文化高地’,兼具学科资源、人才储备与科研能力,是非遗传承的天然载体。”高静介绍,滁州学院协助整理了凤阳花鼓传承人的口述史,出版《凤阳花鼓文化人类学》《凤阳花鼓全书》等专著,系统梳理其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形成了研究凤阳花鼓的重要参考资料,而她本人也在不久前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除了理论构建与内涵挖掘外,利用新媒体数字技术推动非遗传播,注入时代活力,培养新型人才,服务地方文旅事业发展,也是高校的优势和特长所在。就在今年,宿州学院“泗州戏文旅产教融合共同体”入选安徽省教育厅特色建设项目。
培养非遗人才,无疑是高校开办非遗保护专业(方向)的根本任务。吴又进将本科院校“学院式”培养目标总结为:兼具“承”(继承技艺)、“传”(传播教学)、“研”(研究发展)、“用”(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能深入传统,又能对接现代学术体系和市场需求。”